• 关于写作这事,还是要追随自己的内心

    快半个月没有登陆公众号了,进入年终,公司的事情比较多,确实没有动力和精力去进行持续的更新。最近晚上陪小的睡觉,经常是小家伙还没睡着,我自己先睡着了,然后等到四五点终小家伙要喝奶了,我再醒来。我给他冲好奶,闭着眼等他喝完,然后把手机充上电,继续躺下睡觉。有几次醒来已是五点多,有点睡不着,只能刷手机等到起床闹钟响起。

    我的最好的写作状态是心有所感,然后听着歌,一点一点把自己的内心表达出来。就像这周看完《追忆似水年华》的第四卷《所多玛和蛾摩拉》。回过头来看自己的笔记,那些关于回忆与爱情的文字,真切地打动着我的内心。我的读书,我的写作,不就是能让自己感动其中放松心情吗?如果写作变成一种带有强制性的行为,那就偏离我的初衷和内心。

    [Read More…]
  • 追忆胶东小城

    今年读书最大的收获,是读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的第一页就把我震住了。第一页从梦中恢复的心理和感知的描写,让我有了混身起鸡皮疙瘩的感觉。当别人完美写出了你很想表达却不得方法的情景,那种内心的欣喜和震撼难以言表。整部书其实就是普鲁斯特的回忆与感悟,他在回忆中重现了往昔的时光,和那些与他相遇又分离的人们。毛姆说:“普鲁斯特透视人心的能力无与伦比。”普鲁斯特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往昔时光的依恋和源自他内心的深刻。

    《追忆似水年华》从贡布雷开始,那算是普鲁斯特父亲的故乡,也是他童年常去的地方。而故乡和童年,是一个人人生的起点。在我的梦中,故乡一直是最常出现的场景。而我童年最美好的时光就是在故乡度过的那些岁月。《追忆似水年华》算是给了我一种表达回忆的方法——如何把在梦中和回忆中频繁出现的故乡的人和事文字化。那些在村里奔跑的剪影,那些在学校里的嬉闹,那些走出故乡后再回去的感怀……我们走出故乡多久,离故乡就多远。

    [Read More…]
  • 再见就是最好的重逢——读王二事迹有感

    看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里面有以王二为主角的五篇中篇小说,看后印象深刻。王小波的小说幽默感十足,在这种幽默感下,那种时代的荒唐就没那么明显了,反而让人更关注里面的人物。看完后一直想写点东西,却不知道如何下笔。今天突然有一些想法。作者是以王二以小说的形式在重构自己的回忆。他把自己经历过的,自己见闻到的往事,转化成文字诉说出来。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那些过往将我们塑造现在的自己。夜深人静时,有时候想到自己如何是一步步走到现在,成为当下的自我,就觉得很神奇。不愿说命,但是我们在每一个节点,迈出那特定的做出选择的脚步,所有的选择汇聚成现在的自我。如果把这个过程说成命运使然,也未尝不可。人嘛,总要给自己一点神秘感,让生命变得有趣一些。

    [Read More…]
  • 存在之思,追求生命的那轮月亮

    在23年的10月底到11月之间,我陆续读了《海鸥乔纳森》,《不存在的骑士》,《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我跟好友说:“发现最近看的书都是关于存在、理想的。”好友回我:“我们大抵有点量子纠缠。”早在23年初我就翻看了《月亮与六便士》,当时没读得下去,直到看完了《刀锋》,才开始读了下去。而再读《月亮与六便士》,有点一气呵成的感觉,因为很少有书能让我放弃周日下午等布丁上课时的午睡时间。

    若让我再读一遍,我会这样推荐这四本书的读书顺序:《海鸥乔纳森》,《刀锋》,《月亮与六便士》,《不存在的骑士》。这个顺序阅读难度是从易到难。《海鸥乔纳森》是最轻快的,而且篇幅也不长,一两个小时就看完了。《刀锋》写的是普通人的心中历程,我们容易与之产生共鸣。《月亮与六便士》是以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为原型写成的,相对于《刀锋》,会难读一些。《不存在的骑士》讲述的故事年代靠前,而且更加隐喻,所以我把它放在最后。这几本书,都是关于理想和存在。

    我们所有人,这一生,都会在存在和理想之间进行取舍和平衡。为了追求心中的月亮,人是否能舍弃满地的六便士?

    [Read More…]
  • 我们为一句话而读的一本书2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人们太容易让重要的事情就这么过去,忘记关注或为他们庆祝,也许是因为我们通常都只在事后才明白它们有多重要。

    很多事情,真的是只有在事后我们才明白它们对我们自己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当时的我们懵懵懂懂,看不清真相,当有一天,或是借着其他的事情,或是灵光一闪回忆到过去那一刻,或是某人一句话的点醒,然后突然意识到那发生了许久的事情,那我们以为我们早已忘记的事情,却让我们的生命往着特定的方向行进。我们童年时的经历,最终深深映射在成年的我们身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