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七本书——《此生未完成》。这是一本春节回京后收的小区邻居的一本书。看它因为这是一本癌症患者的生命遗言。第一天读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要看的第一本癌症患者写的书,之前读过的几本都是科普类的,刚看了两篇序,生命带有一种沉重的伤。整本书读完,心情还是挺沉重的,即使后面回忆往事的部分轻松不少,但也消淡不了我心中的叹息和忧伤。
于娟用三次病危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想象一个画面:年轻的母亲,病重之时望着自己的孩子,纵然有多少不舍,却无法延缓生命的终结——她再也不能陪他一起长大,再也听不到他那稚嫩的叫着妈妈的声音,在母亲的眼中,孩子的影像永远定格在此时,母亲再也看不到他长大的样子,看不到他背起小书包蹦跳着去上学,看不到他长到比自己还高,看不到他带着心爱的女孩回家,看不到他的孩子叫一声自己奶奶……
再想象另一个画面:年幼的孩子,望着妈妈慢慢闭上了眼睛。他可能还不理解妈妈为什么会一觉不醒。但是他却会在慢慢长大中,不断回想起记忆中妈妈的最后的画面,直到有一天他会突然明白失去妈妈对自己意味着什么。终有一天,他会长大到妈妈去世时的年纪,他会有自己的孩子,他会明白在白色的床上妈妈临终前不舍的眼神代表了什么。然后在那以后的一个个夜晚里,泪流满面……
在写这两个画面的时候,我眼里噙满了泪水。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仿佛看到于娟的儿子会像我一样,在长大后的许多个夜晚里,回想起母亲最后的容貌,回想着那双不舍的眼睛,感受着她内心无限的不舍与期望,无声地痛哭。那留恋不舍的目光,刺破几十年的时空,扎透我们的内心。母亲的年纪停留在她离去的时间,而我们一年年长大,长大到她离去的年纪,长大到比她还大了十岁。
母亲病床上的不舍的目光,可以用于娟的文字来形容:“回望过往时光,几经濒死病危,数次徘徊鬼门。其实作为人,并不是死过一次就不怕死了,而是越死越怕死。所谓更怕死,无非是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重而已。”“如果,爱仅仅是一命换一命,那就太简单、太容易了。一旦孩子降世,你就是把自己整条命给他都觉得不够,你心甘情愿为他死,但是你死不瞑目:‘我死了,别人给他喝的水会不会太冷?’”如果有机会,谁不愿意陪着自己的孩子长大?
孩子作为自己的牵挂,是身为父母永远也无法放下的。在书中于娟写道:“我家租的房子附近有个元祖蛋糕店,土豆的姥爷反映说土豆每次经过,都会趴在玻璃上看玻璃窗里的圣诞树、圣诞彩球和姜饼屋。土豆眼神里有点想要,却乖乖看着,并不讨。姥爷回想说:‘那个眼神让我想起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时候孩子听话,你反而会心酸。’”在她离去的时候,她能放下儿子吗?我想,在她的心中,更多的是心酸。而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同时也失去了肆意撒娇的机会。我还记得我小时候趴在妈妈怀里撒娇——那是永远也无法复现的画面。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相逢又离别的旅途。而生命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于娟在她三十岁生日时写道:“不知道十年后,我是否仍然会在这样静思的夜里为自己写生日感言。回首今天,会不会莞尔这字里行间的稚气未脱。人生浩渺,我等待我的那份精彩。”谁能想到,她竟然没有十年后生日的机会。真的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更先到来。所以更懂得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陪伴永远是最好的爱。
心情慢慢平静下来。我很喜欢写东西的感觉,让心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不刻意非要写成什么样子,随心而写,想到哪写到哪。其实在读完这本书,想写的点决不只有这一点,可是这篇文章最后就写了这一点,有机会再写其他的点。同样,我也很喜欢看书。在书中遇到触动你内心和回忆的文字,或是笑,或是哭,或是苦涩,或是兴奋,终究是自己的人生。愿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一切安好。
2025.02.15 0:57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