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民》读后感

最近读了《大国大民》,其实对其中部分文章并不陌生,早在2020年关注正和岛公众号后就看过王志纲总结中国各地域的文章。中国教育中的历史课总是按朝代的时间线来,讲述整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很少对一个地域从形成,发展,到凝聚成区域之魂的这一个过程的归纳总结。于是我们学到的历史课总是一个一个的点,连不成线,聚不成面,也抓不住历史发展变化的核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以及中国各地区何以凝聚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区域之魂。

什么是魂?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区域的民众所共同认可的一种文化传承,一种行为指南,一种精神归宿,一种统一的价值观。这个魂由这个区域的民众所共同承载,同时它也会为它的民众套上一层无形的枷锁。无论我们走向何方,在何处立足,我们展现出来的内核,仍然是我们的家乡从小就开始给我们熏陶出来的独特的区域个性。在区域个性的基础上加上个人性格,就形成一个区域民众的性情状态。

作为一名山东人,我最关注山东的发展变化,于是第一篇读的就是《山东到底错过了什么?》。这一篇文章也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山东是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将近三千年的文化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山东人为人处事的基本面的由来。山东人凡事总能说出些规矩来——特别是在老一辈人的观念中,什么时候怎么做什么事,总能说出来个头头道道。基本上全国对山东人的感观都还是不错的——忠厚豪爽、靠谱大气、说一不二、孝顺父母。这是历代山东人为自己赢下来的名声。

我觉得文章里最经典的评价是:“山东真正的魂是认大哥,这种大哥文化,对上体现为忠君爱国,对中体现为孝顺父母,对下体现为兄弟义气。“孔孟之道”和“水浒遗风”是大哥文化的一体两面,不管是忠孝义气,还是传统保守,都是认大哥情怀的不同表现。在浓厚的认大哥的情结下,跑关系、攀老乡、喝大酒成了山东人的三大绝活。”我的体会是山东人在外喜欢称兄道弟,如果是一个地区的,再排个辈份,搞不好还能认个亲戚。体现在公司里,同一地区的山东人的报团现象还是比较明显的。

我的家乡在其中也有表述:“要说喝酒,喝得最厉害的还是山东人,山东人里面最厉害的是胶东人,胶东人里面最厉害的是文登人。山东人喝酒还讲究个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最后全部撂倒。”在我看来,这些都算不上是正面评价。我对山东人喝酒还是深有体触的。我爸就喜欢喝酒,小时候那会,由于他的工作性质,每日与人喝酒,中午喝完一顿,晚上再喝一顿。喝酒要讲究座次,谁是主,谁是宾,谁要坐主席上;敬酒要讲究主陪,副陪,我先来一圈,你再打一圈;喝完白的,再来点啤的,要不然感觉不够意思……我对此颇为反感,所以从来不记这些规则,回老家也从不喝酒。我们同学聚餐,基本上也都不喝酒。

讲到山东近年来在经济上相比广州浙江的落后,书中写道:“从主观上而言,山东最大的问题在于不作为。山东历来有重贵不重富、重官不重商的传统,大政府小市场的局面根深蒂固。”最近淄博文旅局的一篇《致广大游客朋友的一封信》刷屏了,文章格调优美,有气度有格局,从淄博讲起,扩展到为兄弟城市打call,最后宣传了好客山东,为新晋网红锦上添花。淄博文旅局的这篇文章,如果放到高考作文,那决对是满分作文。我看到很多评论都是果然山东最优秀的人才都在体制内。我挺认同这句话的,我高中同学,但凡在外上大学,特别是当年成绩优秀的,再回到家乡,基本上都去做了公务员,奋斗于体制内。而对于我们父母这一辈而言,如果自家孩子能去政府机关上班,那可是倍有脸面的事。只是最优秀的人才都去当了公务员,那些更需要人才的实体经济,更需要高端人才的新兴经济,从哪里去补充新鲜血液?当然,在作者看来,山东有山东的定位,山东不应该照搬珠三角那样的经济模式,山东有它独特的优势,山东要做的是:“真正要向深圳学习的,是要补上市场这一课。就像潍坊市委书记发表的“万字长文”所说:政府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不干预。山东要做的不是商业明星,而是国之重器。”山东有着完善的工业体系,有着丰富的农业矿业产业,有着优质的旅游资源和人文氛围,更重要的是山东有着勤劳朴实的民众,“如今大哥已经鸣笛,山东的启动指日可待”。

在我所有旅行过的城市里,我喜欢苏州园林的精致,喜欢杭州西湖的醉人,喜欢敦煌魔鬼城的狂野,喜欢西双版纳雨林的氤氲,喜欢济南泉水的喷涌,但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西安的厚重。西安是一个自带历史光环的城市。每每说起长安,君士坦丁堡这种历史中的城市名称,我内心都有种无比的向往。当年出差,当我坐车从城门驶入内城的时候,那时内心的悸动无可名状。于是想像,如果北京的城墙没有拆除,那岂不是让人无比震撼。看过开国大典时的影像,那时的城墙还在,一队队解放军从城门而入,进入广场,虽是黑白画面,但是壮观的场面还是让人振奋,也让人唏嘘。北京的城墙比西安的城墙更壮观,如果能保留到现在……可惜,历史一旦加上如果,就会变成永远的遗憾。现在北京政府向东迁移,印证了当年梁思成和林徽音的设想——保留旧城,在北京东边建立新城,可惜,不同的年代,最后殊途同归,而此时北京早已没了城墙和旧城。历史需要实物去支撑,只有文字的历史显得太过空洞。那一次西安出差,我并没有时间闲逛西安,以后我一定要抽时间再去一趟西安,认真体会西安那些厚重的底蕴。

书中讲到巴蜀,讲到从古到今成都与重庆这两个超级城市的相爱相杀,但是更重要的是两者的互补,能构成更繁荣的城市圈。本来我们一家今年五一已经计划去成都旅行,但是却是因为抢不到票而未能成行。熊猫繁育基地,广汉三星堆遗址,都江堰水利工程,武侯祠,杜甫草庙……这些耳熟能详的地点,只能期待下一次能够成行。

书中还讲到东北,讲到这个共和国长子的成长与衰败。那时作者说沈阳担负着振兴东北的重担,它在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概率也是最大的。今年沈阳已经正式确认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同样,在前年暑假,我们一家和邻居一起规划好了东北之行,从大连,到长白山,到最后一站沈阳,行程丰富多彩,最后却因为东北突发疫情而不得不取消行程。同样有着遗憾,同样也有着期待。

还有关于其他地区的描述,那些地区都是在记录片中时常能见到的城市和地区——浙江、湖南、潮汕、大湾区……看记录片的时候,我总会好奇那些地方为什么会有那些特色,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果然还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仅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

  1. 羽寒 / 本文作者

    公司读书群Wing姐:
    很感动在忙碌的KC工作中,梁同学@羽寒  的满满一篇分享,看看收到后我和梁同学的对话:
    “厉害,KC的工作这样忙碌,能读完一本书并分享,真的不容易的!“
    “这本书主要是路上开车时听的,读后感就只能晚上挤睡觉的时候写了“
    确实,工作忙碌,但碎片化的时间,挤挤还是有的, 而且也只有不断地充实与学习,才能赶得上KC奔跑的步伐!
    细细读了梁同学的读书分享,对满有感触的:
    “中国教育中的历史课总是按朝代的时间线来,讲述整个国家的发展变化,很少对一个地域从形成,发展,到凝聚成区域之魂的这一个过程的归纳总结。于是我们学到的历史课总是一个一个的点,连不成线,聚不成面,也抓不住历史发展变化的核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中国人何以成为中国人,以及中国各地区何以凝聚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区域之魂。”
    当年的历史书按朝代的时间线来看,对一个理科生来讲,记忆起来确实是满痛苦的,若当年有这样凝聚成区域之魂的归纳总结版,相信自己会理解得更好,记忆得更深吧!
    作为孔姓族人,对书里及梁同学提及的“山东是孔孟之乡,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有着将近三千年的文化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十分地认同,感觉特别的真实。曾经听过当地孔家人的分享,每年的孔子祭辰,子孙们都必须完完整整回去参加祭拜,不能回去的必须要向家族老人家请假,整个祭祠大典是极为隆重,充满了仪式感,。孔孟颜虽然不同姓,但却是沿用了同样的字派,从名字上区分了辈份,三姓氏的人仿如是同一宗亲,估计这也是其它氏族无法比拟的。以上只是山东的文化传承的极少一部分事例,整体来讲,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传统保守,构成了书里描述的山东的“大哥文化”。
    梁同学的分享中,还有满多令我有触动的地方,包括西安、巴蜀等等,看完分享决定要好好地把这本书细细品:
    《大国大民》,让中国人读懂中国人!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