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亡,百姓皆苦——《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看完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前读过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一开始以为这也是一本历史类的小说,结果发现不是,这本书是一本大明社会底层生活的纪实,作者把用文言文记录的明朝时发生的事件整理翻译成现在的通俗语言,让我们能轻松地了解那一段历史。这里没有王侯将相的争锋夺锐,描写得更多的是普通民众的事迹。这些事情,在正史里面可能就一句话概括而去,不过隐藏于那句话之下的却是各式的民间纷争,官场的明推暗就、尔虞我诈和中庸之道,而隐藏最深的却是那些在兴亡中都苦不堪言的百姓。

一直以来,我对明朝这个存在了276年的汉族封建王朝都没有特别的印象。只记得要过饭的和尚当了开国皇帝,郑和七下西洋却没给国家带回来什么实质的提升,还有吊死在景山上的末代帝王。比起前代蒙古的铁骑打到多瑙河畔,比起后代满清的大盛世和大衰败,明朝好像就那么默默无闻地以最后一个汉族封建王朝做了前后的承接。

书中选取的案例大多不大,除去黄册的故事涉及整个大明的顶层架构和传承,其他大都是地方上记载的案件,但是知微见著,这些平凡的事件却详细描述了明朝的官僚制度、税收制度和土地制度。了解了这些制度的由来,就能理解为什么它们被设计成这样。而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也能看到当时的社会状态,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从市井小民到宫廷贵族,每一部分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整本书读下来,我仿佛能够看到那些穿着华丽服饰的贵族们在宫廷中穿梭,听到那些市井小民在街头巷尾的喧嚣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气息。

我印象比较深的一点是书中在大明第一档案库的前世今生中叙述了朱元璋设计了由赋役黄册、鱼鳞图册和里甲制所构成的体系,这个体系对民众的管束和禁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密,是不折不扣的“张密网以罗民”。从明朝开始,中国的农民就被禁锢在土地上,户籍的流通变得异常艰难。我想起在我上小学时,家里为了把农村的蓝皮户口簿换成城里的红皮户口簿,费了多大劲。每次我拿着蓝皮户口簿去学校都感觉特别羞愧,总感觉低人一等。往事不堪回首,现在一看,原来不堪回首的根源是从那个要饭的和尚来的。

中国人有入仕的传统。读完书后我对这点的体会更深了。在几个事例中都有描写,哪怕芝麻大的在官府当职的小役,手里有了那么一丁点权力,都可以从百姓身上捞取不少油水。而这一级级的官吏一层层油水搜刮下来,辛苦种田的农民手里还能剩下些什么!在黄册的故事里,印一本黄册的费用,从百姓到入库这中间最后能差出一百倍。这个油水,从最小的官吏,到各部尚书,一直到当朝的天子,无不时时惦记。为官能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去当官?中国的官场汇集了相当数量中国最优秀的人才,扪心自问,这些人才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贡献?是朝令夕改的政令,还是要跪在地上办事的冗繁的流程,抑或是用着两万的包却仗着有执法证不愿付十几块钱的打车费?政府和那些干实事的公务员们的脸面被这些人丢净了。

中国的农民交皇粮交了几千年,而每个朝代最后大概都是农民们活不下去,揭竿而起从而灭亡的。这样看来,2006年政府取消皇粮当之为一个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农民从来都是最朴实和踏实的,但凡能活下去,谁愿拖家带口四处流窜,落得个卖儿卖女的凄惨下场?其实到头来从来都是官逼民反。这就引申出来,中国有这么多文字传承下来的改朝换代和治国的经验教训,无论是想当好官还是想当坏官的人,都有太多经验规律和实例可以参考。你所面对的困难,前代人都面对过不知道多少回,肯定可以从文字之中找到解决之道。现在当官为政,可能更难的是思考出结合时代特点的方法或制度。

这本书展现了明代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与生存智慧,其实历史并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的累积与沉淀。盛世大唐有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能一直吸取这些经验教训,变得越来越好。

2024-10-03 1:47

发表评论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