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中生活的平淡与温暖

读完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有很多版本,当时为了选本更全,我收的是四本一套的版本,里面包含了《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人间小暖》和《人间有趣》,其中前两本是是北京时代华文书局的,后两本是天津人民出版社的。这个选本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

之前读完了《人间有味》和一部分《食事》,这次再读,文字里那种自然,丰富,本真的印象一如既往。读汪曾祺的文章是一种很舒服的过程,读着他的文字你的脑海中自然而言就浮现出清晰的画面——就像你在跟随他的文字经历他的过往,那些可口的食物,那些花草树木,投影得一清二楚。

这本书一共分五辑,其中前两辑是“一果一蔬”和“季节的供养”,主要是吃食相关的,这两辑读完后写过一篇读书笔记——《人间草木:汪曾祺笔下的生活趣谈与记忆之味》。后面三辑是“四方游记”、“联大师友”和 “从容而安”,从名字知道写的内容。这三辑里面我最喜欢“联大师友”这一辑。

提起西南联大,了解过抗战历史的人,一般都听说过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由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合并而来,抗战时从北京天津迁到云南昆明联合办学。汪曾祺在文中讲述了当时联大的生活,有老师,有同窗,有上课学习,有宿舍生活,有街边日常,让我能了解那一段特殊时间的社会风貌。

之前我对西南联大仅限于名字,看过文章,发现那里面集中了当时中国相当的学者文人。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金岳霖……虽然当时处于战乱时期,但是联大却仍然正常运行,为后来的中国培养着人才。汪曾祺说大部分同学是来寻找真理,寻找智慧的。这是一种很纯粹的追求。

在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差,却泯灭不了求学学子的渴求的心。比较有意思的是,汪曾祺说他寻找什么?他听说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郞当。他就是冲着吊儿郞当来的。他寻找潇洒。这是一个很特别的答案。那真是一个特别的年代,特别的学校,目之所及全是大家。心之向往。

汪曾祺对地方的描写也很有特点。他写昆明的雨:“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这是能触动我内心的一段话,为什么而读书,可能就是为能遇到那么一段话,能让你的心跳到一段特殊频道。

在写葡萄的时候,汪曾祺对种植过程特别熟悉,还提到了波尔多液。从文字中就能看出来他都做到这些工作。在《随遇而安》中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在五八年他被打成右派,然后被下放农村劳动。他下放的时候最常干的活就是给果树喷波尔多液,这个波尔多液也是他自己配制的——怪不得他那么熟!忽然我想起宋丹丹小品里的一句话:薅资本主义羊毛。那段特殊的历史,承载了多少中国人的苦难与迷茫。

汪曾祺散文读后让人有一种心安的感觉。不管是写吃食,还是写人物,还是写景色,都平淡,却不平常,常常给我由心的温暖,让我期待生活的美好。下次再读的时候读一下他的小说。

2025.02.08 20:40

发表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