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日的时候发了条朋友圈,读完了今年第九本书,凑了第一个读书九宫格。这样记录读书的过程还挺有意思的。我读完这些书后有些感受,可是当时没有记录,于是有些感觉就随风飘散了。从去年四季度工作开始忙起来后,读后感就写得少多了,一方面是晚上的精力不足,等到了晚上豆丁睡了,我即使还没睡,思绪也有些混沌,索性就去睡觉;另一方面,确实没有哪本书能特别能激起我的心绪,任其自然,没有也就不勉强自己。反正,读书这个过程本身已经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额尔古纳河右岸》,其实早就听说这本书,去年年底终于买到一本。这不从去年底读起这本书,到今年它成了我2024年第一本读完的书。读完这本书,我了解了鄂温克人的生活,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独特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她独特的人生。小说第一句是: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一阵浓郁的沧桑感扑面而来。一下子就把人带入到那种漫长的民族的历史之中。一段历史一段历史的讲述,一个人物一个人物的出生、漂泊和死亡,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民族都是一串故事的集合。我特别喜欢小说最后部分的一句话: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尾声的。
这本书读完后我发了朋友圈,一个前同事回复我说作者是她妹妹的发小的后妈。我顿时感觉这个世界好小。前同事回复说是她老家太小。通过这样的信息,我觉得这本书和我们的经历结合在了一起。我们在世间的联系,往往是通过这样的线连接在一起。在不知道的时候没什么感受,等到了解了后就发现生活的奇妙。还有今年冬天哈尔滨为了迎接南方远来的客人,把鄂温克人请下山,带着他们的驯鹿在冰雪大世界为游客表演。小说就这样连接着遥远的过去和遥远的未来,连接着现时的我们与遥远的城市。当有一天我们踏上那片土地,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第二本书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其实我的本意是想看一本散文,读了几篇文章后才后知后觉这竟然是一套杂文集。我上一次读杂文还是很久很久以前读鲁迅的文章。说实话议论文是我上学时最不擅长写的文体,语文考试除非要求写议论文,我决不主动写议论文。以前听说王小波,更多的是听说他的时代三部曲,还有传言的他的小黄书。这次读他的杂文,一篇一篇读下来,虽然都是将近三十年前的文章,但是于现在还是有启发性。里面有好几篇是关于文革的回忆和评论,让我又得以窥见那个荒唐的年代。最喜欢《北京风情》这篇小短文,里面描写了北京的城墙——一座城市的历史不可能是别的,只能是它的建筑。……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部历史有一半写在故纸上,还有一半埋在地下,只是缺少了一部立在地上的历史,可以供人在其中漫步。现在北京市政府迁到通州,如果当初能按梁思成的构想建设北京,那该有多好。
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王小波的印象变得很好。我要把他的书都收了,今年要把家里那本《黄金时代》读了。读完书后我简单了解了一下王小波这个人。让人遗憾的是他生前没看到自己的作品得到广泛的好评,他一个人悲剧孤独地猝死在自己的破屋里面。也许上天也妒忌他的才华,让他这么早地过世,少给这个浑浊的世间留下多少让人清醒的文字。
第三本书是《张文宏说传染》,这本书很好的补充了去年读的最后一本书《赛雷三分钟漫画-病毒,细菌与人类》——赛雷那本漫画的内容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更详细的介绍。这本书介绍了主要传染病的来世今生、预防方法和治疗手段。我看了这本书是2020年出版的。这本书里介绍了一点新冠的内容,那会谁能想到新冠持续了三年之久。对于自然,人类要多一些敬畏。现在取得的所有进展,背后都有一组组冷冰冰的数字。人类医学的进步,是靠着一代代先驱通过无与伦比的奋斗争取来的。读完这本书我是更想读《众病之王:癌症传》了。相比于这些传染病,我更想要了解的还是癌症。读完这本书,我跨年的书又读完了一本,还剩下《南方有嘉木》,《济南的冬天》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我读书的习惯是同时读几本书,轮着读,一般至少是小说一本,散文一本,科学类的一本,这样读起来不容易看腻。不过也有弊端,那就是有的书会读很长时间,不连续的读书,容易忘记书里的内容,前后容易联系不起来。不过对我来说,这样读还是利大于弊。
2024-2-18 0:5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