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读鲁迅的《呐喊》,那种压抑的感觉挥之不去。今天注意了一下小说的时间,都是一百年前的文章。活在2023的我实在是想象不到那个吃人的时代的荒唐和颓废,而由些也可以窥探到那些带领中国人抬起膝盖站起来的先人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奋斗,挣扎和牺牲。
以前其实不太理解鲁迅的小说,没有太多好玩的情节,文字又有些难以理解。即便是现在去读,在不了解背景的情况下也有难以理解的地方。不过,好在至少知道那个年代发生的巨变,以及在普遍愚昧中燃起来的新时代的星星之火。
一篇篇地读过去,目中所及遍地都是生命的悲惨,家庭的悲剧。那些母亲的哭喊仿佛回响在耳边,那个馒头滴下的鲜血是那样的红艳,满脸皱纹的闰土的叹息沉沉地敲击在心田。可以理解鲁迅当时是怀了多大的寂寞和悲哀写就了这些文字——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于我太痛苦。我于是用了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
《呐喊》的最后一篇是《社戏》,这是整本书中最轻松的一篇。它向我展示了江南水乡夜晚的美好,平常的社戏和孩子眼中的期待,还有那有趣的偷豆子烤豆子和吃豆子的经历,在书的结尾,让我的心情略微放松了一点。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一点童年的美好,那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即使过了许多年,只要想起来,就让心安定。即使再艰难,只要咬牙坚持下去,总会有出路。就像鲁迅在《故乡》结尾写的: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百年前的中国战火纷飞,那时中国人的脊梁都是弯的,在洋人面前跪着生存。百年后中国人昂首挺胸地在世界面前展现的自己的自信。那一艘艘航母大驱游弋在深蓝的海域,那一架架歼20傲然巡航中国的领空,那一辆辆白色的复兴号将家的遥远缩成短途。当年漂泊流离中的鲁迅大概想象不到新中国会是这样的让人振奋,但这个国家确实是在像他这样的中国的良心的启发和带领下一步步走到今天。
想到俄乌开战以来总能看到的一句话: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中国。愿祖国安好,早日统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