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90年代《江城》,消失的遥远的记忆

去年就开始看《江城》,在找到电子书后读的进度终于快了起来,最近读完了。我仿佛看到一个消失的90年代末的长江沿岸小镇,看到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受到的思想冲击和意识转变。而这些变化是由一个居住其中的外国人所写,我觉得写得还是挺客观的,而且也写到了对中国影响比较大的几个事件。这些事件在国内受审比较严格,比较少能被直白地去描写或回忆。

彼得从96年到98年作为一名志愿者英语老师生活在因三峡大坝而拆迁前的涪陵——一个以榨菜闻名世界的小城。在这里他了解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的面貌,他经历了邓小平去世和香港回归,他也体验在涪陵过春节的热闹。他乘着江船下过三峡,上到重庆,见到江边城市因三峡工程而进行的旧城拆迁和新城建设的场面。当年他所见到的长江两岸景色已全然不同,险阻不再,碧波千里。

看着书里描写的画着圈的拆字,我突然想起《三峡好人》里的主人公,来三峡库区的奉节找老婆的他面对着四处的拆字,显得茫然。“这里的人都在搬家,搬来搬去,搬到哪里去呢?”这样发问的他不也是这样吗?离开了生活了一辈子的山西,来到长江边,只为寻回曾经的家。“我想看看你,看看你过得好不好。”在电影的结尾,他决定留下来打工。“我想留下来,打工赚钱,把你赎回来。”家人在哪,家就在哪,陪伴是最好的爱。

我还记得97年邓小平去世,举国哀悼,连当时我一个小学生都遗憾他没等到香港回归。邓小平去世在春节期间,我感觉过节的喜庆都被冲淡了一些。江城的人民明显认可邓小平,是他让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从那时起,中国终于停止了持续了十年多的无用的内斗,进入了经济建设的阶段。他那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让多少人奔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

书中描写97年香港回归前夜,涪陵师范所有师生们看香港回归的直播。直播不结束谁也不回宿舍。作者想回宿舍休息,结果发现宿舍门被锁了——这真的很有中国特色。那个晚上我放暑假住在老家,我趴在炕上一直熬着想等看最后的0点的交接仪式,结果在半小时前睡着了。生活总会给你点小遗憾。我还记得第二天早上醒来我那懊悔劲,仿佛弄丢了我最好的东西。那真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也是从那时开始,中国一点点进步,一点点挺直了脊梁。中国人的风格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天来压我,那就戳破了它。

书中描写了中国人过年买新衣服。这点我还是有体会的。在我小时候,可能得在上大学以前。像羽绒服、外套这种比较贵的衣服,一年只有过年的时候家里才会给我买。每年腊月的时候,我妈就会带着我去商场挑衣服,总得跑个三五家商场才能挑到价格实惠样式也不错的衣服。然后大年初一开始穿,去亲戚家拜年的时候就想听到他们说我的衣服好看。我穿的时候也可小心了,蹭到点灰都立马拍干净。

在涪陵的两年时间里,作者从一个外来者的不适应,宁愿待在宿舍里,到结识了很多朋友,能用熟练的涪陵话开玩笑说自己这个洋鬼子怎么怎么样。他和朋友吃饭喝酒侃大山,他也遇到恶意的人对他恶语相向。他和涪陵的关系就像他所描写的他与长江的关系:“我有时候顺水而下,有时候又会逆水而上。逆水较慢,顺水较快。一切的一切,莫过于此——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

在作者在涪陵教学时,他坐船游三峡时去了巫山镇,住在红旗旅馆。他在巫山大宁河两岸的山坡上进行了一番探索,度过很舒适的一天。五年后的2002年在三峡大坝建成前他和朋友做了最后一次长江沿岸的途步旅行。他们溯江而上悠闲而从容地走一个星期之后,来到巫山旧城区。他遇到几个人在一栋大楼的断垣残壁边围着一个火堆烤火。然后他认出了他们烤火的地方原来是红旗旅馆的接待大厅。原来小镇中比较辉煌的建筑,变成了废墟。这是时间的力量,更是人为的影响。他看到在旧城区有一对夫妻住在由门窗搭成的简易房子里,他发问:“住在一间由门搭成的房间里,究竟意味着什么?”看着他所熟悉的江边小城大部分都被拆除了,我都能感觉到他内心的失落。能让他安慰的是当他回到涪陵,当年迎接他的老师(也是本书译者)给他看他送给学校的《江城》精装本。好多人都读过这本书了,书的封套已经撕破,还沾上了茶渍,边角也已经磨平。“我把书拿在手里,感到沉甸甸的——这俨然一件老古董啊。我是怎么写出这么古旧的东西的啊?”我们应该感谢作者,感谢他记录下来涪陵的时光片段,感谢他记录了那个巨变时期中国的一角。

生活有美好的回忆,就像他看到学生们的英语越来越好,表演的节目越来越有内涵,就像他春节时受邀去汉语老师家吃饭,就像他在“学生食家”吃一碗熟悉的面,就像他在涪陵途步时被正在耕种农民邀请去家里吃饭;生活也有糟心的回忆,就像他被站街女一直纠缠以至他不得不换个时间去茶楼,就像他经历过两名学生自杀一个中国同事的女儿生病去世,就像他和亚当在临走前出去录像去被人动手制止最后他俩仓皇挤过人群跑回学校。“人生不一定处处是美景,但也许正因为如此,它才会永存下去。”

《江城》是一部很真诚的纪实文学。它记录了90年代的涪陵,涪陵的90年代也代表了那时中国的面貌。作为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我从中找到许多熟悉的感觉,也让我回想起那个年代——冬天的老三样,新年的热闹,过年的压岁钱,兄弟们在一起时快乐……90年代已过去三十多年,涪陵老城区早已沉入江底,而我离开故乡也满二十年了。所有的一切都慢慢消逝于时光之中,成为我们心底的一块回忆,等待着下一次被唤醒。

2025.02.18-19 上班地铁途中

发表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