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本我在看书时忽然想起史铁生,继而想起在二零一零年的最后一天听到他死讯时心中的百感交集。那天有感而发:“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而对于活着的人,死亡让其更加认识到生命的珍贵。闪光的灵魂带着深刻的文字逝去了,留下还带着懵懂的人继续摸索。”从《我与地坛》开始,到《病隙碎笔》,再到他的其他散文。他是对我写作影响最大的一个人。说他是我的写作导师也并不为过。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没有应试作文的条条框框,写作变成更自由随性的事情,在看过不同的文章书籍后,自己不知不觉间在用他的散文风格进行写作,而他笔下的那个古园,也成了我生命中寄存心灵之地。
一、《我与地坛》
我记得《我与地坛》前半部分是高中课文,那时我就特别喜欢那朴素的文字风格以及在文字里面隐藏的情感与感悟。那个如宿命一般的古园,承载了一个残废了双腿的茫然青年的内心的寄托。那个诺大的园子,每一个角落都印上了他的轮椅的车辙和忧心母亲的脚印。这个场景,想想就有点让人心酸。人的内心具有共通性,当脑海中编织出愈发苍老的母亲一个角落一个角落去寻找的身影,·当那种对人生的茫然映射到自己身上,我们又会寻找到什么样的答案?我们又会经历怎样的人生?
史铁生写道:“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上大学后,我们学校离地坛并不远,因为这篇文章,我特意去了趟地坛,去了后我发现我很喜欢它。我从南门进到园子里面,周围的古树就传递出一种幽静的氛围。里面人并不多,慢慢走在树荫下面,时不时能听到鸟啼声和虫鸣声,有一种贴近自然,却又未远离人群的和谐感。进园后往东走,会有一片水塘和廊道,我坐在栏杆上,望着水面,望着水面上的荷叶,心情顿时平静。往中间去是方泽坛,很大的一块祭祀的空间。公园北门附近人多些,那附近有比较大的可以活动的区域,周围的居民在这里运动——做操,踢毽子,放风筝。人群的热闹与公园的宁静形成呼应,自然而和谐。
从第一次去了之后,我隔段时间就会去那里。我带凯辉去过那里,去之前我告诉她那里有很多人在放风筝,于是我们带着风筝过去。我们同样是从南门进去,然后一路缓行到北门,随意地聊天,好不惬意。最后我们加入到放风筝的队伍当中。那是我第一次在北京放风筝,那时我拿着相机,给喜欢的人拍照,想要留下时光的印记。后来我们短暂的分开过,在那段心情低落的时候,我一个人从亦庄过去,进园后我坐在南门进门不远处东边路边的长凳上,坐了一下午,感受着太阳从我的头顶一点点向西落下,斑驳的光影从我脚下一寸寸滑到东边地上。我感觉像是想了一下午,又好似什么也没想,反正心中的苦闷是消解了不少。也是在那个下午,让我内心更加坚定,什么都不能阻止我要与你在一起。那天我没有再往里面走,而是伴着黄昏太阳的余晖从长凳起身径直从南门出园回家。
在《我与地坛》中史铁生想通了死这件事:“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亡一直萦绕在我们身边,我们无法拒绝,只能被动地接受。我在随笔里写过:“死这个话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我享受活着的乐趣,同时又在不断地想着死的问题。一次次,死带来生命的空白。它就真切地站在我身边。死亡前夜的生命的期望,死亡之后的生命的安息。那渴望的眼神随死亡而去,却镌刻在内心成为永远的痛。也许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也许无论如何也不会明白。也罢,反正人生下来就注定开始了一个走向死亡的旅程。看着旅程中的一个个立起的墓碑,人会更珍惜自己的生命吧。” “死亡是生命的必然,人生的归宿。生命的脆弱性来源于死亡的不可预知性和不可抗拒性。生命有如流星,在未知的时刻冲入未知的消亡空间,无法避免亦无可奈何地回归于沉寂的宇宙。相比之下,流星更为幸运,毕竟消亡前释放出的耀眼的光芒给平淡的生命轨迹一个闪亮的终结。而人生,更多的只是平淡地到来平淡地离去,不留下一抹痕迹。忽然间保尔的那段话闪过脑海——平淡的人生啊,意义何在?”在向死而生的人生路上,我们还是要珍惜当下,坦然面对,相伴而行。
二、《病隙碎笔》
在大学时我看过《病隙碎笔》的不少片段,直到今年买了这本书,我才从头到尾完整地读完它。史铁生在治疗尿毒症的间隙中,写下一条条人生的感悟。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意义在于,它给了我当时最适合我的表达自己的方式。我在大学上课间隙,在夜晚思索中,在公交地铁路上写下一段段属于自己的随笔。开始写随笔后,有几段话,自己一直记得,那种刺透生命的文字,早已镌刻在灵魂深处。其中最重要的一句就出自《病隙碎笔》:“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着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恒途。”
很多时候我们在人生的此岸,遥望记忆的彼岸,我们望着过往发生的一切渐渐模糊,那些曾经熟悉的同伴也在时光中淡了身影。岁月的流逝总是带有几分无可奈何。我们来去匆匆,维系的只是一个短暂的存在;我们擦肩而过,留给世界的无非是一抹背影。即便相遇,最终也躲不过相忘的结局。想起张小娴的一句话:“离别与重逢,是人生不停上演的戏,习惯了,也就不再悲怆。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候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是啊,就像那些我们铭记在心的东西,我们在经历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们会刻在心里,也不知道刻下的是苦还是甜。那些我们丢失遗忘的东西,我们原本以为会铭记终生,不想却在我们以为能够记住的时候悄然忘却。不过,无论是铭刻,还是遗忘,那些逝去的岁月都如同幻灯片一样,在记忆中闪烁着永远不可企及的幸福的光华。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尝到哪种滋味。”我们在生命的旅途中品尝各种不同的人生的滋味。而在文字的过程中,我可以把这一切记录下来,我在随笔中记录的不同时刻的内心感触;我在给孩子们记的日志里记录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录他们每一个第一次;我在读后感中记录读书的体会,以及在书中所体验到的不一样的世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的人生的巧克力。很喜欢敬一丹在《那年那信》里写的一句话:“记忆,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记录,是可贵的自觉。”我们总要做一些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事情,对于我来说,就是拾起笔,继续记录我的生活,记录家人的点滴相伴。
2024-9-8 5:3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