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细雨中呼喊:我们都是自己的陌生人

    《在细雨中呼喊》有两大主题:荒诞和孤独。或者换个方式讲,在荒诞底色下的孤独人生。“我”在南门的石板路上奔跑,细雨中传来遥远的呼喊。那是童年的声音,是记忆的碎片,是生命最初的震颤。整本书是一个关于记忆、孤独与救赎的迷宫。在这个迷宫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陌生人,都在寻找那个失落的自我。

    一、记忆的迷宫:我们都是时间的囚徒

    记忆是一座没有出口的迷宫。在《在细雨中呼喊》中,时间不是线性的河流,而是破碎的镜面,映照出生命最本真的样貌。余华说:”记忆中的时间是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存在着的,它不是按照先后顺序排列的,而是像一堆被打乱的扑克牌。”

    [Read More…]
  • 《在细雨中呼喊》:当荒诞成为生活的底色

    余华的小说多少有些荒诞的特点。《兄弟》上下两部的强烈对比和最后荒诞的处女选美大赛和的可笑的大赛结果。如果说《兄弟》里的荒诞是张扬外露与生活有些冲突,那么在《细雨中呼喊》中,荒诞已经融入生中其中,成为主人公生活的底色。

    主人公孙光林在逃避父亲的暴打后发现:”我突然发现逃跑的意义,它使惩罚变得遥远,同时又延伸了快乐。”这句话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划开了整部小说荒诞的肌理。当六岁的孙光林被卖给养父母时,他在遇到祖父时得意洋洋地对他说:“我现在没工夫和你说话”;当祖父在杂物间木板上一天天走向死亡时,父亲却在计算棺材的尺寸,要花多少钱;当好朋友苏宇在清晨的血色中渐渐冷却死去,身边的母亲弟弟几次看到却都视而不见。这些场景不是虚构的寓言,而是生命最真实的荒诞。

    [Read More…]
  • 愿荒唐的年代不再来——《兄弟》上部读后感

    很少有书,能读到让我如此纠结,愤懑。余华在《兄弟》上部里用朴实的文字描述了一段特殊的年代。看这本小说其实是因为最近读的书都没有电子版,像《癌症·防御》,《走在人生边上》,《周国平散文精选集》,在无法看书的时候,在只能用手机看书的时候,就选了余华的这部《兄弟》。毕竟我还是挺喜欢他的《许三观卖血记》。

    上部里,李光头的经历堪称坎坷,特别是在看到宋凡平被人活活打死的那章,我心中的愤懑无法克制。今天又读到了红卫兵们要给孙伟剃长发,结果剃到了脖子,把他弄死的情节,之后他爸爸又受尽折磨,在得知自己的老婆疯了后,在监狱里把钉子砸进脑壳自杀的场景。在开车回家的路上,我忍不住想,是怎样的伟大领袖,让全中国的人民陷入长达十年的恶的试炼场,让人把内心的恶发挥到极致。这些死去的人,只是普通的想要过好自己生活的人。而那十年中发生的恶,远远不只小说中描述的这点。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