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生未完成》:在疼痛中,寻找生命的微光

    最近又读完几本书,整理了一下摘抄,把《此生未完成》的摘抄重新看了一遍。读的过程,包括读书的过程中,心情一直是比较沉重的。这真的是一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写就的人生之书。于娟在书不只一次的问她有没有机会看到未来。我觉得在她经历过三次鬼门关而生还之后,她大概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结局。于是她忍着病痛一直更新着博客——她想在有限的时间里为自己的家人,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

    回望过往时光,几经濒死病危,数次徘徊鬼门。其实作为人,并不是死过一次就不怕死了,而是越死越怕死。所谓更怕死,无非是对这个世界的留恋越重而已。

    知道自己的死期将至,这是一件很让人悲伤的事情。特别是看着自己才一岁多的孩子,刚开始学会叫妈妈,学会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于娟写道:话音未落,我泪先流。也许,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我的孩子,就变成了草。那种情感,其实是双向的,在那时,是她在感受着不舍,等她的儿子长大后,会感觉到另外的不舍。我们为什么而活?也许简简单单,就是为了爱人的陪伴而活,为了看着孩子长大而活。

    [Read More…]
  • 此生未完成:难忘母亲最后不舍的眼神

    今年第七本书——《此生未完成》。这是一本春节回京后收的小区邻居的一本书。看它因为这是一本癌症患者的生命遗言。第一天读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要看的第一本癌症患者写的书,之前读过的几本都是科普类的,刚看了两篇序,生命带有一种沉重的伤。整本书读完,心情还是挺沉重的,即使后面回忆往事的部分轻松不少,但也消淡不了我心中的叹息和忧伤。

    于娟用三次病危的经验告诉我们:“人应该把快乐建立在可持续的长久人生目标上,而不应该只是去看短暂的名利权情。”“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Read More…]
  • 风声里的回忆:从故乡到他乡的温暖旅程

    冬天的风,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魔力。它呼啸而过,卷起的不仅是落叶,还有那些深藏在记忆里的温暖。今夜外面风声大作,我又想起小时候的冬夜,缩在厚厚的被子里,听着外面的风声,感受着被窝里的温度。那种温暖,仿佛定格在了时光里,成为我对“家”最温暖的记忆。

    风声里的童年:被窝里的温暖

    小时候的冬天,村里没有暖气,只有一床厚厚的被子。每当寒风呼啸,我总会缩在被窝里,听着外面的风声,感受着被窝从冰冷到温暖的变化。那种被厚重被子压住的踏实感,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Read More…]
  • 深夜的我与深夜之外的我——听《安和桥》有感

    最近单曲循环《安和桥》,今天早上充完电开车回家,路上心中生起一些感慨。我的世界可以分为深夜和深夜之外两个时段。深夜的我是伤感的我,喜欢就着伤感的歌曲,沉浸于逝去的往昔,随心写点文字。深夜的我不是每天都会出现,但是即使在清醒时没有出现,但是他仍然会在梦中出现——就像我写过的,梦中醒来残留的那浓郁得化不开的惆怅,那是对未曾得到过的往昔的遗憾。

    深夜之外的我是一个为生活奔波的我,在忙碌中做好自己的事,无心奢求伤感之境——只为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对得起伙伴。此时半点,我敲打下这些文字,再往前几个小时就是我在工作半途请假回家,带着生病的儿子去医院验血开药,回来后抱着他入睡,等他睡起来后连哄带吓地喂他吃了药。然后等着小灰晚上加班回来热饭一起吃。可能有的人视这样的生活是一种负担,但是我深深地觉得这样的生活是一种幸福。所以大可以这样理解,深夜之外的我是幸福的我。

    [Read More…]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读《海子的诗》

    在2024年的年末读完了人文社的《海子的诗》,这是今年读的第50本书,也应该是最后一本了,这也应该是最后一篇读后感了。年中偶尔思索今年最后一本书是什么,那会可真是不会想到会是一本诗集。海子的诗,印象最深的还是作为我们课文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本短诗集,是把海子短诗的精华收录在一起,然后节选了长诗《弥赛亚》的部分。一首首地读来,其实大部分诗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读完是因为习惯——开始看一本书,怎么着也得把它读完。

    说心里话,我对现代诗并不太感冒。我从十月份就开始读这本诗集,一直到今天才读完。我一直认为写作是一种很私人的事情,文字是作者经历、思绪、幻想、渴望的集合体。而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浓缩、最隐晦的一种。所以对我来说,诗歌往往是最难以理解的,无法理解就代表无法产生共鸣,无法产生共鸣也可以认为是读不懂。读完整本诗集,其实真正读懂的并不太多,有一种感觉就是里面的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我就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了。也无所谓,能读就好,总要体会不同的文字。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