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水流年——《黄金时代》读后感

    第一次看王小波的小说,选了他的《黄金时代》。说实话,这本书名声不小。这本书如果在学生时代去读,估计我会有些另类的想法,现在确是可以更关注在那个年代,那些人与事,那些隐藏在文字下的情感。在小说里王二和陈清扬都把在他们在云南的知青下乡时期定义为他们的黄金时代。这其实略有些讽刺,两个人人生最好的时代,却发生在一个荒唐的年代。或者可以说,正是这个荒唐的年代让他们相遇,在错误的时间彼此成全。

    人,在心底,大概都有一种孤独感如影随行。我们与同行的人相遇又分别。我们希冀能遇到那个能陪伴自己走到终点的人。在遇到那个人之前,我们总是会回首,从过往的经历中寻找蛛丝马迹,从自己的回忆中寻找慰藉。那曾经一起吃过的晚饭,一起逛过的公园,一种划过的游艇,一起放过的风筝,一起走过的夜路……曾经的点滴,犹如天上的明月,照着我们前行的路,让我们不至于那么寂寞。

    [Read More…]
  • 梦回敦煌——《文化苦旅》读后感

    最早接触余秋雨的文章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语文老师会时不时会给我们打印一些很好的范文,有一次他给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废墟》,我读后震撼不已。一个人怎么能把废弃的建筑和城池写得那么气势磅礴。那会我还在想,这人得有怎样的经历和知识储备才能写出这样让人赞叹的文章。那时语文老师没有告诉我们这是谁写的。

    等我上了大学,偶然间买到了一本《文化苦旅》,我发现《废墟》竟然出自这本书,而作者是余秋雨。我一篇一篇地很快读完了整本书,内心赞叹不已。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后来我又陆续买了他的其他书——《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我等不到了》。我跟着他的文字领略各个古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延续。文字的美,大抵是在心灵与文字的交流中产生的,那种从字里行间读出来的欣喜和感动,让人内心不由自主地陶醉。

    [Read More…]
  • 与印度旅行说再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读后感

    记得我跟凯辉在斯里兰卡蜜月Galle旅行的时候,碰到两位国人,一大哥和一大姐,他们刚从印度过来。我们一起在Galle城堡上一起走了一段路,他们跟我们讲了在印度的趣闻,讲了印度的食物,讲了一座有着各种姿势的关于性的寺庙,讲了他们也是在印度结识然后结伴同行。那时我还想,有机会要去印度走一遭,去看看那片神奇的南亚次大陆。后来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些印度同事,间或聊了他们的家乡,没有特别的加强印象,也没有减弱印象。直到近些年在网上看到一些过来人的亲身体验,包括有关印度的小视频,以及印度各种不堪入目的新闻,我终于渐渐打消了去印度旅行的。最近读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后,我算是彻底和这个念头say goodbye了。

    还在大学的时候我看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里面虽然有一些对印度下层生活环境和人心的险恶的镜头,但是在电影略显欢快的节奏中,这部分的体会不深。看电影的过程更像是通过电影里的视频和音乐产生一种对印度生活的走马观花的增长见识——原来城市与贫民窟的界线果然如图片所呈现的那样,原来贫民窟里的生活是那样的,原来火车还可以坐成那样,原来印度那些五花八门的宗教还都有人信仰……

    [Read More…]
  • 我学雨来——《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小英雄雨来》。这本书讲了在战争时代,一个叫雨来的孩子的故事。我觉得雨来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品质。

    雨来很勇敢。在书的最后,雨来很勇敢地对抗一个据点里的警备队的人。通过努力,雨来把警备队的人全都打败了。我想像雨来一样勇敢。晚上我克服心里的恐惧,一个人坐电梯出去和伙伴玩,玩完再一个人坐电梯回家。我还做到了自己一个人出去买东西,给爸爸妈妈帮忙。雨来让我不再那么胆子了。

    雨来还很机智。有一次,敌人在雨来家住下了,可是雨来和妈妈住的房间里躲藏了一名八路军战士。雨来转动脑筋,他让战士披上爸爸的羊皮袍子,自己装作赶羊的,顺利地把战士送出了村子。我学习雨来的机智。有一次,我在家折纸。折的东西需要用长方形的纸来折,可是我家没有长方形的纸了。于是,我就想到先把一个正方形的纸折成长方形的,这样我再利用长方形的纸折成最终漂亮的样子。

    雨来还很乐于助人。雨来和小伙伴们去找八路军,路上有小伙伴累了,雨来就主动帮那个小伙伴拿东西,最后还背起那个小伙伴前行。在生活里,我也学习了雨来的乐于助人。有一次,一个同学不会做一道题,我刚好会做,就教了那个同学怎么去做那道题。我发现帮助别人后自己心里美滋滋的。

    雨来还有很多其他的好的品质,我要继续向他学习,做一个和他一样好的好孩子,长大了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布丁,2023-07-13

  • 我们想要什么?——《人类简史》读后感

    近期看了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人类简史》,读后感触颇深。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将人类六万多年的历史从残缺中串联起来娓娓道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究竟想要什么?”在这个问题的解答中,作者表达出了对天下众生的“无边大爱”。整本书在带着我畅游历史的同时,也让我思索不停。

    最早的人类是从大约250万前前的东非开始演化。现在人类的祖先被称为智人。智人大约在10万年前崛起,之后人类开始一跃而位居食物链的顶端。其实一直到1万年前,能称之为人类的物种并不仅限于智人,还有鲁道夫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等。这些人类与现代人类的祖先智人一同生活到1万前左右,然后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为什么智人能成为唯一的现代人类?很大程度上这可以归结于在进化中智人形成的最独特的语言功能。这个最独特的语言功能就是能够传达关于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的信息——“讨论虚构事物”正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通过虚构事物智人将互不认识的族群联系团结在一起,共同应对面临的困境。而其他人类都是通过血缘关系维系一个族群——族群内的人类都是互相认识的。由血缘关系维持的族群的规模最大能维持在150人,这样的规模无法为人类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