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王小波的《万寿寺》,其实看得还挺费劲的,倒不是说难懂,就是让人提不起一气读下去的劲。晚上出去给车充电,在路上听了《安和桥》,突然有一些感触。在青春的旋律中,有似乎有一点懂了——就像里面的那句歌词“我知道 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代替梦想的也只能是勉为其难”。
《万寿寺》里的主人公因为车祸失忆,他回到办公室后发现自己写的小说《万寿寺》。小说的主角叫薛蒿,主人公因为对情节的不满意,一直在重写情节,重写薛蒿的经历。《万寿寺》的情节也就在这往复中发展着。这其实也是我不太读得下去的原因,情节不连续,情节总是在变,本来已经过去的事,又回过头换种方式再讲。
今天我突然有点明白。主人公在以薛蒿的经历体验不同的人生。或者说,主人公把自己的幻想在薛蒿身上表现出来。为什么我会在听《安和桥》时有这样的感触?因为《安和桥》唱的是让我们回不来的青春。如果有机会,你会不会去尝试一次不一样的青春?生命的一个个岔路口让我们成为现在的我们,对于那些错过的路口错过的人,我们真正地放下了吗?
人生是一场无法回头的旅行。我们行走于一条单行道中,乘坐的是一趟没有返程的列车。我们会梦想,我们会幻想,我们会做梦,我们在梦中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我们在梦中追寻曾经的遗憾。就像主人公在不停地重写薛蒿的人生,我们也希望能有机会重写自己的青春。可惜这样的期望永远只能是想象中的梦,梦中的幻影。就像北五环的路上,你我的身影,只会出现在许多前年的那个夜晚。
《长安三万里》中高适前半生那一季季的岁月蹉跎,让人唏嘘不已。即使是暮年得志,难道他就没有遗憾吗,难道他就不想再将青春重来一次吗?留在我们心底的,是早已忘记却又无法忘却的点点往昔。我们想要重现也正是这些逝去的往昔。曾经多少次,从梦中醒来,惆怅久久无法散去。我们在梦中经历不同的人生,就像薛蒿的人生在不停地重现。
我大概可以想象地到《万寿寺》接下来的情节,薛蒿的故事还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进行到一段后又重新来过,而主人公则在写作的过程慢慢找回自己的记忆——这也代表他从游离的人生中回归现实的生活,回到那个他一直纠结于如何叙述薛蒿经历的人格之中。薛蒿的变化,是主人公的变化,也是我们的变化,我们在努力寻找逝去的人生,我们在努力活好现有的人生。
2025-1-7 2:25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