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完了——其实大部分是听完了《草房子》。十一前一周开始读这本书,到十一要结束时读完。在上下班的开车途中,每每听到感动的地方,心中思绪万千。若是在那个时刻,我能够把感想记录下来,那才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感触。只是思绪这东西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心底的那份触动,随着错过的思绪,一起成为不会成为文字的流星。
我习惯边听歌边写文字,今天晚上却是不知道选哪一道歌作为这篇读后感的背景音乐。最后的最后,Yesterday Once More成为了今晚的单曲循环。我想,这大抵是因为这首歌能代表我现在的心情——昨日重现。随着书中情节的发展,激起往昔的痕迹。那些已有些久远的经历,那些已不再记起的情感,重新充斥内心。
读《草房子》,其实是因为平说语文推荐给孩子读的,我为了能跟布丁交流书中的内容,提前读一下。不想,书中第一章就让我眼泪上涌。前面秀鹤有多让人讨厌,在最后他坐在小镇水码头最低的石阶上号啕大哭的场景就多让我内心发酸。我没有经历过秀鹤这样的大的起伏,但人的内心终归是相通的——我们都渴望周围人的认可。
我是在村里上的一年级,那时候班上一共就九个孩子。以村里的条件,我也算不上学得好。在上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家搬到文登,我转学到大众完小。在开始的阶段我总会有不适应,想着怎么同学的名字那么难记,想着怎么跟上学习的进度,想着如何加入少先队……那时我们入少先队可不像布丁这样全班全校一起入,我们都是分批入。谁不想着第一批入,第一批戴上红领巾?后来的事情早已没了印象,结果是我成绩上来了,考试都是前几名,运动会上也能拼上个名次。每次考试考好后老师父母的认可,同学的羡慕,是那样让我兴奋。
如果说对秀鹤的同理心是源于内心的想通,那么桑桑对纸月的那份好感,就是我内心的真实经历了。桑桑因为纸月的到来要妈妈去买新衣服,自己去冰冷的河里搓个干净。纸月住在自己家里时,桑桑因为妈妈把自己尿床的被子晒在外面而生气……所有的点点滴滴,都展现出桑桑朦胧的情愫。那是少年初生的爱慕,那是人生最纯真的向往,那是可以铭记一辈子的喜欢。
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总是捉摸着时间点,期待着能偶遇到那一道身影,一起上学;还记得放学时总是第一个冲出教室,希望能够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碰到不同班的她,一起回家。还记得听到分班后跟她同班时的激动——结果是平常在班上绞尽脑汁去创造与她交流的机会,往往最后却没什么机会。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有一天放学时下大雨,她妈妈来接她,本来阿姨让我跟她们一起坐车回家,但是我没答应——应该是不好意思吧。我就穿着皮鞋淌着水回家,回家后被我爸妈说了一顿,说我把鞋给泡废了。那时的“不期而遇”是如此让人期待和向往。那时的喜欢是让人如此难以忘怀。
在孩子们的学校生活外,蒋一轮的经历也让人唏嘘不已。蒋一轮和白雀的交往,从桑桑的传信开始,以白雀给桑桑赠信结束。这中间的曲折,也许可以用在对的地点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来概括。蒋一轮和白雀想要追寻的情投意合,最终被现实给阻拦。当桑桑拿着白雀的信往蒋一轮家送的时候,我就有种不好的预感——果然,在白雀下定决心的那一天,蒋一轮却举办婚礼了。两人的情感,两人的传信,最终只能成为两人生命中的插曲,不再提起。
看到两人传信的经过,我有些感叹,原来不同的人会有相似的经历。我想起高三那会我和她之间的纸条。时过境迁,早已忘记传过多少纸条,早已忘记上面写过什么文字。那些纸条就像高中的大部分经历,都被尘封在记忆深处,不再想起。唯一不忘的是传纸条这个动作,以及这个动作背后代表的爱恋。相比蒋一轮和白雀的结局,我还是幸运的,至少我们最终成为要好的好朋友。在高中这段不堪回首的记忆中,我能够保留一个好朋友,不算差了。
好久了,没能写长一点的文字。借着《草房子》里的感动,温习了文字的美好。除去记忆,我们能留下什么?多少年以后,当我再回看此时的文字,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就像我今天回看了零七年的文字,心中充满了感激——感谢那时的自己写下那些文字,让我在此时能够重现昨日,再经历一次那时的感动。
感谢自己,感谢你们!It’s yesterday once more!
2022-10-07 02:00
发表评论